請更新您的瀏覽器

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,已不再受支援。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,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。

理財

性騷擾受害者的困境:道理誰都懂,為何我們還是「被沈默」?

換日線

發布於 2017年10月20日02:48 • 九怪/東京異日常

「這樣算不算性騷擾?」

教育訓練的主講者提出幾個案例,要大家參酌思考。120 分鐘裡,我們反覆探討著乏善可陳的性騷擾態樣與偉大的立法進程。

我不禁納悶,以事後截堵的角度去談論這個議題,實質上能夠發揮多大的作用?

或許我該帶著戲謔笑看課程如是復古與荒誕,但身為一位深刻的性騷擾受害者,我感受到的是更多的絕望。

「主觀感受到不舒服,便是性騷擾」──道理誰都懂,但僅止於此卻遠遠不足以讓你學會如何自保。

界定性騷擾的難處,在於對當事人而言有種不確定性,更牽扯著許多複雜的心理、社會層面因素,絕非單純淺薄的「是不是」、「告不告」、「要不要讓對方好看」便可了結。

種種概括扁平式的情境探討,都不如告訴你「覺得不安時,記得開錄音」一句話,來得有用。

性騷擾的「文化」

那一天,學校的性騷擾防治委員會,派了兩名調查員向我問話,他們十分不解,為何我前幾年從沒提出申訴?

日本在學的五年,指導教授對我的談話好比光譜,由淡黃走向艷黃。一開始我的日文不好,感受不出談笑間的晦暗,只見同學們笑我也跟著淺笑。然而,待我日文好轉到能夠嗅出一絲不妙氣息時,場面已失速地斜下那方去了。

「唉呦,拜託妳那是什麼輕蔑的眼神。」
「妳尺度那麼窄,怎麼可能做好社會學研究。」

在種種我不願再覆述的「黃腔」過後,教授仍時不時地嘲弄。

一開始,班上人數還算多,我總能夠巧妙地閃躲甚或不理睬,然而升上博班後,越來越多的單獨指導,讓我變得難以忍受。課前異常焦慮,課後無法入睡,週週如是循環。

提出申訴嗎?但眼看自己離校在望,前半段都忍了下來,若提出申訴,這下不就前功盡棄?每當情緒大暴走時,我總這樣按住自己。

我尋求著同伴,問了同學、同樣在日本生活的留學生們,他們不外說著:「日本文化就是這樣,反正你就聽聽笑笑便是。」

如果這是「文化」,別人可以忍,為何我不能?吞不下的後果會是什麼,是否承受得起?我不只一次如是反問著自己。

台灣的「文化」又是什麼?

回來後,類似的困擾又同樣地壓迫著我,他們對我說:「台灣人本來就比較沒有距離意識,所以常常靠太近,免不了有些小碰觸,這就是台灣文化。」

所以這應該不是性騷擾吧?應該是我被騷擾怕了,成為驚弓之鳥吧?我再度陷入自我懷疑的情緒之中。

事實上,面對性騷擾的情境,你永遠無法做好充足的反應與準備,更荒謬的是,有時甚或得藉由同一個人反覆堆疊各式不舒服的經驗後,才能就此認定「性騷擾無誤」。

性騷擾帶來的不僅止於當下的不快,更多的是情緒上的煎熬與後續引發的創傷。正如我的同學曾說過一段話:

「有時候沒有立即發聲,心裡其實是想著是不是誤會呢?是我想太多了嗎?要不要再看清楚一點?這樣算嗎?會不會太小題大作?我該說什麼?他有武器嗎?

然而即便道理都懂,即使內心已演練無數次,告訴自己下次再這樣就要⋯⋯!但也許不同的情境,又會令人再重複一次內心的糾結而開不了口。又或許開口了,仍須面對更多自己和旁人的『應該不是吧』,也說不一定。」

性騷擾的情境是流動的,該如何正視或覺察自己處於「不舒服」的狀態?

舉例而言,團體氛圍可能是性騷擾的催化劑:

總有一個場景是,領頭者開黃腔「暖場」後,大夥兒紛紛應和跟進。在一個歡欣鼓譟、尺度大開的氛圍之中,你會冒著被貼上假正經的標籤提出抗議,還是會選擇沉默不語?

又譬如,所謂的「性騷擾迷思」:

「我的男性朋友偶爾會問候我的胸部近來可好。」
「我的男下屬喝醉了趁機牽了我的手。」

前者聽起來「像是」性騷擾,後者要是小鮮肉「就可以」──不少人給了我這樣的答案。

然而性騷擾是主觀的感受──真實情況中,前者當事人覺得和對方熟到無所謂,什麼話都可以說。而後者當事人卻礙於自我年紀和自尊,難以制止所謂令人欽羨的小鮮肉,自己最後成了受害者。

把發言權還給受害者

「反正人帥真好、人醜性騷擾」、「身為男性,被女生騷擾應該也還好吧」⋯⋯真是這樣嗎?

即便你個人自覺如此,但是否意味著全體男/女性都和你有一樣的想法?這種二元化的劃分,以自我主觀揣摩受害者的心境,不僅輕忽了受害者自身的感受,更可能導致受害者陷入情緒上的矛盾糾結、隱匿不敢言,即便求助,旁人的眼光亦會讓受害人面臨到所謂「雙重傷害」的處境。

性騷擾和人數、場域、關係、權力等結構相生相倚、盤根錯節,既不是帶入一套公式便可求解,亦非區區幾小時的教育訓練即可速成防範,更遑論待事件爆發後「全民獵巫」,就可以根除杜絕。

防治教育應該落實於日常之中,透過不同情境的探討獲取大眾的正視,而不該演變為流言蜚語的八卦串聯或桃色糾紛趣聞。

最重要的是,每個人都該從最本質的同理心開始做起──唯有透過同理心才能學會性別尊重,讓受害者獲得支持的空間,勇敢為自己發聲。

執行編輯:HUI
核稿編輯:張翔一

Photo Credit:Shutterstock
 

0 0
reaction icon 0
reaction icon 0
reaction icon 0
reaction icon 0
reaction icon 0
reaction icon 0